骄阳似火,青春如歌。暑期里,学校汽车与交通学院又一批学子踏上“返家乡”旅途。他们或俯身田垄,或值守柜台,或整理档案,或守护童心,把课堂所学化作服务家乡的点点星火,在实践中淬炼真知,于奉献中增长才干,用脚步丈量乡土,用实干诠释担当,让青春之花在家乡的沃土上绚丽绽放。

汽营242班学生徐丰姣,在村支部会议资料里触摸乡村的脉搏。她的日常工作聚焦村支部会议全流程:会前协助村干部梳理议题清单,把村民的口头建议转化为书面提案;会中全程记录,既要捕捉细节,也要理清多项核心决策;会后则要将零散记录汇编成会议纪要,附上签到表、表决结果等材料,按年度、类别归档。在泛黄的纸页里,她读到十年前村民为修路筹款的“三块五块也是爱”;翻到最新一页,又看到“文化广场健身器材该换新”的提案已被打上了红勾。字迹或许歪斜,却写满了村支部与村民的双向奔赴。“原来乡村振兴不是宏大叙事,而是一次次举手、一张张纸、一个个红手印。”徐丰姣说,自己在琐碎里学会了责任,在平实中读懂了坚守。

网联244班学生曹绍璐,心灵引路人,守护青春成长。“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,没想到这场活动成了我暑假最珍贵的收获。”曹绍璐笑着回忆道。在参加活动前,他以为只是常规的心理知识宣讲,真正参与后,才发现是一场双向的“心灵奔赴”。活动中,他主动协助心理咨询师团队开展工作,不仅在专题讲座前帮忙布置场地、分发学习资料,引导青少年有序入座;在团体辅导环节,还积极带动气氛,鼓励内向的孩子参与分享,用自己的亲和力打破沉默;互动游戏中,他耐心指导规则,关注每个孩子的状态,及时为遇到困惑的青少年提供陪伴和倾听,用同龄人更易接受的方式疏导他们的小情绪。他不再是单纯的活动参与者,更像青春成长路上的引路人,用温暖和耐心,为青少年筑牢心理健康的“防护墙”,让这场实践,成为彼此青春里难忘的“心灵滋养课”。

汽修242班学生阿卜力孜·阿布来提,党建情景剧,语通心相连。为进一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引导村民学好、说好普通话,乡政府组织开展了“学说普通话”主题活动。阿卜力孜·阿布来提作为村子代表参与其中,在参演《党建引航向,语通心连心》情景剧时,饰演“经理”一角。排练中,他反复琢磨语气,既展现出招聘时的严谨,又传递出对乡亲的共情。当演绎到阿姨因普通话不流利错失岗位而红着眼眶的情节时,他深切领悟到:党建引领就像一座桥梁,能让“语通”打破隔阂,让各民族的心贴得更近。剧中服务站的场景里,大家用不太流利却格外真诚的普通话聊家常、包粽子,粽叶的清香中满是团结的味道。此次实践,不仅让阿卜力孜·阿布来提明白学好普通话是打开交流之窗的钥匙,更让“党建引领”从口号融入日常行动,生动见证了以语言为媒、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的强大力量。
汽车与交通学院的青年们把“专业”拆开,把“热爱”放大,把“担当”落到最细微的乡土日常。他们用脚步丈量家乡,用汗水致敬父辈,用微笑守护童心——这是青春最美的模样,也是时代最响亮的回答。(供稿:许隆涛;审稿:房静)